在紫砂壶的万千器型中,有一款壶型,它生来质朴,裹着泥土的拙意,悬着金属的铿锵,它曾是田间地头的茶饮伴侣,是农人劳作间隙的温暖慰藉,这便是蛋包壶。本期九香与大家分享的这件...
在紫砂壶的万千器型中,有一款壶型,它生来质朴,裹着泥土的拙意,悬着金属的铿锵,它曾是田间地头的茶饮伴侣,是农人劳作间隙的温暖慰藉,这便是蛋包壶。本期九香与大家分享的这件的蛋包提梁壶,由卢嘉轩全手工精工制作,再加上刘华徒弟亦文刻刀添上江南春色,让本是为劳作而生的蛋包壶多了些许实用主义的浪漫。
图片
劳动人民的壶
它的每一处设计,都藏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智慧:
金属提梁:古人弯腰耕作,竹木或紫砂提梁易损,金属提梁却经得起颠簸磕碰。一弯铁梁悬起茶壶,田间地头随手一挂,茶汤便随着日头温热。
长直壶流:无需茶杯,提壶对嘴一吸,茶汤直入喉间,解渴痛快。
无壶钮的平盖:盖上可放干粮,壶体经气孔温热传至盖顶,冷硬的馒头也能捂出暖意。
图片
当传统壶型遇上文人刻绘
这把全手工紫泥蛋包壶,在保留古拙韵味的同时,以刀为笔,添了一抹田园的诗画意境:
正面刻「蝶恋花」:翩跹蝴蝶绕花丛,刻痕深浅如春风拂过江南岸。茶人但见蝶舞花开,便知江南水乡的农村春景。
反面题「品泛春华」:四字取自宋代梅尧臣「紫泥新品泛春华」,如今刻于壶上,倒像是紫泥与春茶的一场约定——壶中注水,茶烟氤氲,饮下的何止是茶汤?更是春日草木萌发的生机。
图片
紫泥为骨,匠心为魂
作品容量约为180ml左右,选用上等本山紫泥手工拍打成型,饱满精致,金砂隐现。使用后,茶汤浸润壶身,更显温润如玉。壶身与壶流比例恰当,口盖严密,出水爽利,即便装满茶水,金属提梁依旧稳当趁手。
图片
它曾是属于烈日与泥土的壶,如今静置茶席,却让现代人触摸到一种久违的踏实——茶人品的岂止是香茗?更是千年未变的,国人对华夏土地的眷恋。
图片
图片
作品信息品名:蛋包提梁泥料:紫泥容量:180ml左右工艺:全手工作者:卢嘉轩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